家有儿女的教育意义?家有儿女初长成
随着杨紫的大火,她小时候主演的家喻户晓的《家有儿女》也被人重新谈起。小编重温旧剧,发现家有儿女里面父母的教育方式其实也有问题存在,且听小编来细数~
细数《家有儿女》教育误区
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我们要看重的是他在做每一件事上付出的努力和对待事物的态度,而不要把结果看得很重,当然成功可以强化孩子的自信心,鼓励他再接再厉,可当结果不理想的话,家长应做及时的心理疏导,让孩子认识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,其实在过程中体会到的乐趣远比得到结果有意义。
1、双重标准
夏雨:只许姐姐放火,不许弟弟点灯!夏东海:不准乱改成语!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!夏雨:“但咱家只有姐姐没有州官!”
《家有儿女》中妈妈刘梅更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姐姐夏雪,上面那段对话就是父母偏心所致。一样的情况,妈妈却不惩罚姐姐,只骂两个弟弟,让孩子们觉得非常的不平衡。
虽然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,这种双重标准不仅仅存在于孩子中间,父母和孩子也一样。父母要以身作则,切不可只骂孩子,不顾及自己的行为。
2、无视孩子的努力
刘星和小雪都趴在饭桌上睡觉,这时刘梅过来,拽起刘星的胳膊。刘梅:你看看表,这才几点哪,就睡了。刘星:我昨晚上没睡好。刘梅:又玩游戏机了吧?刘星:没有。刘梅:那就是上网玩了吧??刘星:没有。我想关于考试的事呢。刘梅:考试的事?你考试又没及格?刘星:还没考呢!刘梅:那就是想想怎么作弊?刘星:你怎么老把我往那坏处想啊!!刘梅:让我往好处想你也得给我机会呀!
不仅是表扬孩子所取得的成就孩子是发展中的人,所以他不可能任何事都做的尽善尽美,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我们要看重的是他在做每一件事上付出的努力和对待事物的态度,而不要把结果看得很重,当然成功可以强化孩子的自信心,鼓励他再接再厉,可当结果不理想的话,家长应做及时的心理疏导,让孩子认识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,其实在过程中体会到的乐趣远比得到结果有意义。
3、喋喋不休
电视剧经常有这样的镜头,从一进门父母就开始唠叨,孩子关了门去学习,他们还在紧闭的门前喋喋不休。刘梅就是这样一位颇有点神经质的家长。
有的父母习惯于不停地向孩子发号施令,或是叮咛再三,或是详尽安排子女生活的细节,不让子女有机会为自己的事情做出选择。不停的重复,发号施令,并不一定会引起孩子的注意,甚至可能会起到反效果。
4、越俎代庖
当小雨为了报复刘星让自己多喝了半杯牛奶而尿裤子这件事时,就给刘星的鞋里倒牛奶,刘星回来后,妈妈怕他揍小雨,准备干涉。
很多时候,孩子出现问题,家长都会越俎代庖,想要帮助孩子解决,其实这样对孩子来说,并不是什么好的事情。首先家长的解决方式不一定是正确的,另外也不能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夏东海在这部电视剧中一直扮演了一位非常睿智的父亲,其中有一集是刘星要和爸爸联机打游戏,爸爸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,为了达成目标,刘星做了许多协调。在这个过程中,体现了他非常强的沟通能力。学会等待,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。
5、威胁嘲笑孩子的过错
有一段时间刘星迷上了看恐怖片,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晚上都不敢去上厕所,妈妈对此嗤之以鼻,并责备他活该。而爸爸故作对刘星的恐惧不当一回事,还在谈话中巧妙地融入了鼓励的话,终于,刘星慢慢摆脱了恐惧的阴影,这体现了心理咨询中的合理诱导,助人自助的办法。
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犯的错误
合理诱导还有一点是要不断启发孩子,让他发现自己思维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是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,而不是直接告诉他应该怎样,研究表明自己得出的结论比别人告诉的要印象深刻。
在我国大约有90%以上的父母们正在用不正确的方法教育着孩子,这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以下误区:
认为把道理讲清,孩子就应理所当然地按道理去做
这是我们家长最常犯的一个误区。
我们通常的做法是,对着孩子不停地讲道理,认为只要把道理讲清,孩子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按着道理去做。假如你跟一个五岁的孩子说:“长大了要当科学家,知道吗?”孩子说:“知道!”可是孩子真的知道吗?事实上,我们所说的大多数道理孩子是听不懂的,孩子是通过行为来学习,通过感觉来体会道理的,根本不是按着道理去做事情的。孩子的天性是绝对按照追求快乐,逃避痛苦的原则去做事,而不是通过理性思考再去行动。通常在孩子心中总是有这样一种困惑:同样一种行为怎么有时会获得表扬,有时却是批评,到底是怎么一回事?孩子心中是弄不明白的。
周国平曾说过这样的话:“对于我们成人的世界,所有的理解都包含着误解。”更何况我们的孩子,他们还不懂得成年人的做事规则,更无法完全理解成年人心中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?孩子听不懂太多的道理,孩子是通过行为来体验,通过感觉来学习的,而不是按照理性来做事。
认为一切物质条件都准备好了,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
我不知道我们成人世界是怎么得出的这个道理。物质条件与孩子是否好好学习没有因果联系。“生命之初”时,我们讲过人的本性。促使一个人改变的根本原因,要么逃避痛苦,要么寻求快乐,这是根本原因。特别是对孩子来说,他的理性还不发达,完全是凭潜意识做事。那么,促使孩子去学习的第一个因素是兴趣,也就是学习本身能给他带来乐趣;第二个因素是学习的结果使他快乐;第三个因素就是对父母的感恩。孩子学习的根本动力是引发一种情绪,这种情绪在生理上能找到快乐,从而引发一种兴趣和对学习的一种欲望,在神经连结方面学习等于快乐!
认为什么事也不用孩子做,只要学习就行了
这是一个很荒唐的做法。孩子是人不是机器,不能机械地设定程序只许这样不许那样,这样会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天性。
作为一个人,他的任务是通过兴趣来了解这个世界,通过感受来探索宇宙、生命和人生,“孩子的天职是玩耍”。如果家长只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,就残酷地剥夺了孩子的这一天性。所以,我们家长一定要意识到孩子是人,要用人的方法来教育孩子。
专注于孩子的学习成绩,忽略了孩子的品格培养
记得亚里士多德说过:“人在初生时是一个非常可恶的小动物。”要培养成人须经过十几年、二十几年的“人化”过程,如果在教育“人化”过程中,作为人最基本的东西没有教导和正常的精神供氧,而总是希望通过知识的教育和智力的开发来让孩子“人化”,这样便走进了一个很大的误区,最后孩子人化的过程就不完善。电影《闪亮的风采》中钢琴师一生的悲剧——父亲粗暴的只要求他单纯学习钢琴技能,最后导致他在技艺上成为大师,在精神上却变成了一个残疾。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,这种事情都不同形式,不同程度地存在着。特别是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大部分家长都犯过类似的错误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对孩子来说父母们认为此时此刻你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,这一点没错,关键是学习什么?怎么学?如果孩子的兴趣、潜能被开发出来的话,学习将会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。反之,孩子是在被父母强迫和高压下机械地学习,那对孩子来讲学习就是一种灾难,太痛苦了。
认为打骂完孩子后只要哄好就没事了,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
这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个大误区。
孩子在被打骂完之后,表面上哄好没事了,实际上他被打骂的感觉永远地存留在潜意识里,但他自己并不知道,直到成年以后总是出现一种紧张、焦虑、自悲、情绪低落的状态。这实际上是孩子在童年被父母打骂时的一个恶性“心锚”留在潜意识里,构成了他现在的潜意识性格。一旦有相同的环境因素触发的时候,便会诱导出他当时被打骂时的一种生理反应——恐惧、焦虑,这在心理学上叫做“心锚”。
孩子在七岁之前很难搞清楚为什么会被打骂,只有通过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经历,他才能理解为什么同样的行为会有不同的待遇。如果父母破坏性地打骂完孩子,一旦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,就很难再调整过来。孩子的天性是讨好父母,只有做一件事情能给他带来快乐,又能获得父母的确认、表扬、鼓励,他才会积极地去做;一旦他所做的事被否认或受到批评,他的生理就会发生反应,神经系统开始僵硬,表现出思维迟钝、行动缓慢,既做不好,也学不会。
人的思考模式是联想运作,人脑中的任何两件事都可能形成联系。童年所受到的伤害会永远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,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。
认为孩子理所当然,应该听家长的话
这种观点是影响我们最深刻的民族垃圾。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悲剧。
“孩子不听我的!”这是许多家长常说的一句话,那么我想告诉你,你的孩子听你话只有两个原因:一是你说的话是对的并且对他有好处;二是你们相互约定好必须按规则做。
在卢梭的《爱弥儿》一书中讲了奴役与支配的来源,父母让孩子无条件服从,“因为我是你爸,是你妈,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话”,这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被奴役与支配两种可能性的认识。一种是我离不开对方,对方是个比我更强大的个体,供我吃穿——导致支配;另一种奴役,对方是奴隶主,它拥有我的身体甚至我的精神,所以我是他的财产。这样在孩子成年后就产生两种根本性的性格特征:要么支配别人,奴役别人;要么被人支配,被人奴役。就是无法拥有平等的观念和独立的人格。
如果想让孩子听你的话,你就要先培养孩子的平等观念和独立人格。与孩子平等相处,引导孩子正确思考,让孩子独立做出选择,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听我们的话。因为你无法证明你说的话一定是对的,就象孩子想吃香蕉而你却认为苹果才富有维生素,所以吃苹果是对的。这只能证明是你的看法,却不一定是孩子的需要。
认为我为孩子做了牺牲,孩子一定会感恩,一定会学好
这是一种没有因果联系的逻辑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这是教会孩子的自立能力。如果孩子该自己做的事情我们家长也替代了,这等于剥夺孩子的生存权利,探索世界的权利。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和被支配性,相反父母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的私心就越重。
让孩子多多参与家政,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等等以此给孩子以表扬和鼓励,让孩子感觉到家庭氛围的温暧,因此孩子学会了感恩。如果家庭没有温暖的话,没有人会对父母感恩。当一个人没有感恩就不会理解父母的辛苦,如果不能让孩子意识到让父母高兴,理解父母对于父母是多么重要,他会认为不感恩是理所当然的,这是许多富家子弟的悲剧。父母创造财富越大,给孩子的越多,孩子忘恩负义的程度也就越重,所以说这种观点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根本性误区。
认为做人的道理,等孩子“懂事”后再教育
现在很多家长的普遍做法是只要孩子学习,其他的事别管。从小把孩子教育得就不负责任,成为生活的旁观者。如果孩子从小不被引导去关心别人,理解别人,长大后就会我行我素。一旦这些道理在他们心中形成牢不可破的价值观和信念时,这一生的失败就会不可避免。
所以,对孩子从小就进行如何做人的品德教育,是人生的根本,是取得成功的关键。否则,光让孩子学习知识而不引导他做人,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知识没学会,人也没做好。
认为批评,是让孩子改掉缺点的惟一方法
认为孩子做错事就应该批评,否则会养成坏习惯。这对传统观念中的大多数家长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,我告诉你这一点是不对的。因为批评是要讲究艺术的,并非批评就一定能使孩子改掉缺点,相反破坏性的批评只会把孩子的潜能埋没,自我价值打消,毁掉孩子的自尊心。
我们不用批评的方法改掉孩子的缺点,是完全可以做到的,孩子的成长是在优点被确认并且逐渐放大,进而替代了他的缺点的过程。如果一个孩子的自尊心、自信心、责任心被确定而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,最终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。如果父母的批评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指向孩子本身,那么孩子会改正他的缺点。否则孩子会感觉自我价值受到伤害,感觉自己是低劣的,无能的。这样他不但不会改掉缺点反而会愈演愈烈,最后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。
所以,批评是一门很高的艺术,用不好会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。
认为表扬,必然会使孩子骄傲自满
这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误区。任何一个精神的人都需要供氧者,作为孩子,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、确认、表扬和鼓励,一旦缺乏这些,孩子的自我价值就难以建立起来。
孩子的天性是要讨父母喜欢,对于孩子的真实行为父母给以确认、鼓励和表扬是建立孩子自尊心、自信心的关键,会激起孩子更向上发展。
只有在孩子没有做到相应的程度时,家长便用虚伪并且夸大的语言虚情假意地去表扬孩子,这时才会导致孩子不知深浅,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,或者时间长了他根本就不信你这一套了。
所以,表扬孩子的行为并不必然会导致骄傲,关键是如何表扬!
最后再给大家透漏一个劲爆的消息:
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,可怜天下父母心。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,不断的学习,才能够在孩子的教育中更加得心应手。
“饭桌教育”可能危害孩子一生
吃饭训子伤身体
进餐时对孩子絮叨责备,不仅会在心理上对孩子形成压力,也对孩子的身体不利。相关专家认为,孩子心不在“食”,纳食不香,会影响消化和吸收,长此以往,将导致胃病和厌食;孩子在用餐时受到训斥伤心掉泪,边吃边哭,很容易在抽泣时将食物吞咽到气管里去,引起强烈的呛咳,甚至呼吸受阻,危及生命。
时间地点有讲究
一方面家长抱怨孩子叛逆不懂事,另一方面孩子讨厌家长喋喋不休伤他们自尊,四川大学心理专家格桑老师称,家长如果在不适当的时候教育孩子,效果将适得其反,并对孩子造成伤害。
◆任何时间,随时教育
伤害指数:★★★
老师点评:有的家长见到孩子就教导,尽管说的都有道理,却未必有效果。饭前、睡前过多批评,会导致儿童罹患身心疾病,上学前过多训斥,会冷却孩子的学习热情。
管孩子不看火候,只能让孩子生厌。
◆任何地方,不分场合教育
伤害指数:★★★★
老师点评:一些家长经常当着外人面,甚至随时拿别人的孩子做榜样,数落自己的孩子如何恨铁不成钢。看似严格教子,实际上是对孩子自尊心的最大摧残。
◆老黄历、从不改变的“道理”
伤害指数:★★★
老师点评:有些代沟是由于家长观念落后造成的。家长如果不注意学习,其认识水平便难以更新,难以令孩子信服。这时如果家长坚持以老子自居,会令自身形象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。
所以,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场合,选择合适的时机。饭桌并不是说教的好时机,家长应该要尽量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进餐气氛,这样才能让孩子吃得开心,吃得舒心。
2020-10-26 21:10: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