优妈网

孩子哭闹不止怎么办?孩子哭闹怎么管教?

发表于:2024-11-22 作者:宏大医药编辑
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22日,

很多家长在遇到孩子哭闹时就束手无措,甚至会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心烦意乱,责备怒斥孩子。每次孩子哭泣时,你有没有试着去了解他为什么哭?而这时候,你又能做些什么呢?

孩子为什么会哭?

哭是一种情感宣泄

不少父母一见孩子哭就心烦,有的制止孩子“不准哭”,有的讽刺挖苦“男孩还有脸哭”,有的斥责“这么娇气,没出息”,有的威胁“再哭就不喜欢你了”……然而,哭泣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,就连成年人遭遇失恋、失业等打击都会哭,更何况弱小的孩子。泪水并非软弱,也不代表无能和退缩。哭泣是孩子的权利,也是他们表达情绪的手段。父母狠心不去拥抱、冷血不去安慰,“逼”不出独立,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。“不许哭”这种对孩子情绪的过度抑制,不仅无法帮他们正确认识情绪,也不能学会控制情绪。

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哭泣表示不满,会让孩子认为,父母喜欢的是乖巧的自己,而学会隐藏负面情绪,同时形成了父母不可信赖的印象,无法无条件分享内心感受,导致亲子关系疏远。其次,孩子会认为至亲的父母都不能接受自己的情绪,别人肯定更不喜欢。久而久之,就学会了压抑,可能导致抑郁。最后,坏情绪就像洪水,宜疏不宜堵。负面情绪压抑久了,孩子可能会采取不恰当的宣泄方式,比如打骂、摔东西等。

因此,家长需要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。不妨先记住4个原则:孩子哭的时候,第一,不要打断哭泣;第二,不要急于发表意见;第三,用心理解与交流;第四,用行为告诉孩子,你关心他,如递上纸巾、水等。

孩子哭闹究竟是先天气质还是后天教育不当导致?

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,哭是交往的一种方式,他们的语言表达还不流畅,往往要靠哭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挫折,因此,当孩子语言能力增强以后会哭得少一些。但是,如果孩子过了那个年龄还是很爱哭的话,那就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了。

一般来说,孩子爱哭的原因有两大方面,一是“先天型”,即孩子的先天气质为敏感、爱哭的类型;二是“后天型”,即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所致。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两类原因。

先天气质所导致的孩子爱哭

以天生气质来说,不同气质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现类型,有的孩子很安静,有的孩子就很活跃,有的孩子爱哭,有的孩子能够接受各种各样的变化……

有些孩子天生敏感爱哭,常为小事发脾气、抱怨,即使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,想让他笑,也不容易。敏感和害羞、攻击性、爱交际等一样,是一个人的性格特点,是先天的。

敏感的孩子哭的事情很多,摔倒了、膝盖上有个小口子要哭,玩的东西被抢走了也哭。虽然他们常常哭,但是,一个敏感的孩子并不是不快活。他们往往很关心别人的情感、会同情别人、有较好观察力、能遵守规则,这些使他们的一生都有用。

哭对敏感的孩子来说,并都是坏事。哭一场以后会感觉得好过些。有的研究人员还发现,哭的人在情绪上和身体上比不爱哭的人要健康些,所以不要把哭认为是坏事。

但是,怕失败、怕受挫折,是怕困难的结果,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,无可奈何时就以哭解决,这是婴幼儿气质中情绪本质趋向于负性的反映。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遭遇不如意时,通常会以负向的情绪:如哭闹、发脾气等来表达。这是他的个性倾向,但家长不了解,就容易跟着孩子闹脾气,以致于亲子之间经常闹得不愉快,而无法心平气和地教导。

如果孩子的爱哭是由先天气质引起的,家长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帮助缓解:

1、对此类孩子的较高敏感性要表示理解,因为敏感的孩子对疼痛感觉确实要比其他孩子强烈,不准他们哭并非明智之举。父母应通过理解、同情、鼓励的方法,使他们逐渐坚强起来。

2、缺乏自尊心的孩子易敏感而哭泣,因此提高孩子的自信自尊使孩子善于自我认可,产生成就感。不应该对孩子期望过高,要求他做超出能力之外的事。

3、教会孩子用语言来明白地表达自己的痛苦,而不是用哭来表达。

4、不要给这类孩子贴上“敏感、好哭”的标签,否则以后就难以摘掉。

5、因为孩子特别敏感,所以对大人的焦虑、紧张、愤怒、忧郁等情感,极易被影响,因此大人自己要放松,控制好自己的情感,不影响孩子。如果情绪已经表露,最好立即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解释,免得孩子不断地猜想,加重敏感。

教育方式不当所导致的孩子爱哭

一般来说,幼儿过了3岁以后,就很少随便哭闹了。但由于4岁幼儿比较好强,经常毫无预期地哭闹起来。不过为了使孩子今后能顺利成长,父母最好让孩子在4岁时就告别“爱哭期”。

身心发育较迟缓的幼儿的确比同龄人爱哭,想制止他哭是没有用的,除了耐心等他长大外,似乎别无他法。另一方面,发育正常的孩子,如果因为家庭的教育方式不正确,爱哭期也会拉长,例如:

1、家人的过度保护、溺爱迁就容易导致孩子爱哭,因为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,受不了一丁点儿的委屈,遇事除了会哭,别无选择。

2、哭,也是某些孩子用来威胁成人、满足自己要求的一个“杀手锏”。起初,孩子只是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失落和委屈,是情感的宣泄。可是,有的家长一看见孩子的眼泪心就软,立刻妥协,从此宝宝就把“哭”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灵丹妙药了。

哭的办法,常常成为孩子们用来威胁成人、满足自己要求的一种有效手段。刚开始的时候,孩子们看到父母对于自己的要求没有满足,感到受了委屈,有情绪,自然就会用哭来宣泄。可是家长一看见孩子哭了,马上向孩子妥协,答应了孩子的要求,满足孩子的愿望,这样给孩子一种错觉,只要哭就可以得到一切。所以在基本上用哭多次达到自己的要求之后,也就掌握了对付家长的办法。

从幼儿心理的发展过程来看,3岁的儿童已经开始可以接受家长的教导,但是还是比较固执,坚持自己的想法,有害怕和分离的焦虑;4岁的儿童基本可以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,做一些成人赞赏的行为,情绪有间歇的波动,也有了明显的好恶;5~6岁的儿童则开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,并具有良好的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,有时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。从这样的过程来看,如果你的孩子到了四五岁,还是喜欢用哭来解决问题,表达情绪,就说明家长要改进自己的教育培养方式了。不要溺爱孩子,因为你保护得越周到,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就越少,不仅是身体上对于各种感觉的体验不够,而且在心智上,因为对于大人过于依赖,缺少解决困难的经验,所以也会造成发展不成熟。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,他只会感到茫然一片。

如果孩子爱哭是由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,家长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:

1、弄清孩子哭闹的具体原因。对于孩子的要求要表示充分的理解,并且正确的对待。孩子在悲伤、气愤或是受了委屈而哭时,家长应该向孩子表示出你是完全明白他的心情的,这样孩子觉得有人理解自己,心情自然就会好很多,而不会继续哭闹了。对于孩子是因为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而任性哭闹时,父母应该仔细地探究孩子一定要坚持的原因,不要以自己的承受能力或者价值判断来否定孩子的要求。对于确实不合理、过分的要求,就应该坚决否定,不能够娇惯,同时向他们讲明白不可以满足他们的原因。在孩子哭闹的时候,一定不可以马上就去哄他,更不可以直接简单地告诉他“不要再哭了,否则我会……”,这样的威胁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,招致他哭得更厉害。

2、要让孩子形成一种“我已经长大了,不应该再哭了”的观念。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,只有还不太会说话的婴儿才爱哭,自己已经是大孩子了,不能再哭,如果总是哭,别人是要笑话的。而且就是因为哭,会使小朋友对自己感到厌恶和嘲笑,会找不到朋友的。有了这样的意识,孩子才可以在想哭的时候忍住眼泪,逐渐变得坚强起来。

3、孩子无理取闹,试图以大哭来达到自己的无礼要求,父母可适当采取置之不理的忽视方法,让孩子觉得哭不能引起成人的注意,从而减少次数。

不过,采用这种方式,爸妈首先应和孩子讲道理,当孩子对道理置之不理时,爸妈再采用冷处理的方法来应对。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,爸妈不要被“眼泪”所打动,一时心软,而予以满足,否则会造成孩子今后一而再、再而三的惯性。

4、要使孩子爱哭的性格有所改变,爸妈必须在平时的家教上下功夫,对孩子不能一味溺爱、放纵和娇宠,不事事包办代替,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机会。

5、为了帮助爱哭的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,爸妈应当从培养能力、增强自信开始。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,要去努力战胜困难。对于他们与困难作斗争中取得的点滴成绩,爸妈应该给予及时和明确的肯定,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,有信心自己去进一步战胜困难。然后爸妈给孩子一些有难度的任务,让他去完成。

孩子毕竟是孩子,哭闹是正常的现象。家长千万不要完全限制孩子的哭,尤其是一听到孩子哭,就表现出厌恶的样子,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,情感得不到宣泄,造成抑郁。其实,哭并不一定是坏事,孩子大哭后可以感觉轻松一些,因为哭可以减轻大脑遭受压力后的化学物质的产生。爱哭者比不爱哭者的生理与心理更健康,因此,不要完全禁止孩子的哭。

孩子哭时,别再用这句话伤他了

孩子小时候,跑跑跳跳的难免磕碰,或者病了哪里不舒服,或者打针疼了,哭哭是正常的。可是我们总喜欢说:

“没事没事,不疼不疼。”

无效,还哭,那下一句是——

“你是男子汉,你是最棒的!男子汉不能当熊包哦。”

还没用,到底要怎样才不哭?

“别哭了,再哭妈妈就走了!”

这就是原来的我会说的话。慢慢的,小Jo磕碰到了明明很疼,却眼里含着泪的看着我,大喊:“不疼!”“没事!”,好像自己犯了错,和开头那位小女孩一模一样。

我赶紧跑过去安慰他,他会使劲的推开我,大喊着:“我不要妈妈!”

我想小Jo一直是个敏感又情绪化的孩子,可能大一些就好了,直到我看到身边一个又一个一样的孩子。疼痛发生时,他们的妈妈正站在他情绪的对立面,告诉他们不疼,你不应该疼。

后来看到一篇外国妈妈写的文章,她的孩子很小就患上了哮喘,她教孩子用一种比喻去表达不舒服,以便发病时,她可以及时判断严重程度。比如,当孩子觉得有一头大象踩在胸口上,她知道这是一级警戒该送孩子去医院了。而其他的表达,她就知道孩子的症状没那么严重。

而看看我自己在干嘛?我不但没有教宝宝怎么表达痛,而且暗示他:你的疼是不对的,虽然我并没有直接这么说。

我就认识一位在这样暗示下长大的孩子。

刚工作时有位同事,上班时突然晕倒,给我们一众人都吓得不轻。过一会她苏醒过来,我们问她哪里不舒服,她只是捂着肚子虚弱的说:“没事没事……”我们叫来了120,送到医院才知道,姑娘有妇科囊肿,医生说:这种病不严重,只是疼起来比痛经疼百倍,有点像生孩子的宫缩!

姑娘在办公室里忍了几小时,忍到晕倒我们才知道!住院以后,她妈妈赶过来看她,跟我们说:“我女儿从小我就教她坚强,哪里不舒服她也不和我说,都坚持上学。”姑娘后来果然以状元的成绩考上了人大。

当时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对,可现在想想,如果没有同事在身边,姑娘又不会主动求助,她会不会有危险?压抑自己的病痛不表达就是对的吗?

当孩子疼了、哭了,我们当然知道他很疼很难受,我们去安慰他,去回应他,当然是必须的。可是脱口而出的安慰的话“没事、不疼、不哭”,却是错的。

正确的做法是:

你立即跑过去确认宝宝是否伤到了,如果没有严重的外伤,你只需要轻轻的拥抱他,说:“妈妈看到你摔疼了,妈妈能感受到你的疼痛,你想哭就哭一会吧。”

当我这样尝试了几次之后,小Jo不再拒绝我了,他会趴在我肩上继续哭一会,很快他就会关注别的事去了。

这样做,往往哭闹的时间比以前短的多。

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就叫做“共情”。关键点是——把发生的事实转变为孩子的心理感受,情感需求。但同时,我们不做任何评价,不评价他摔倒或磕碰的对错,让他感受到妈妈是“跟我站在一起的”。

回到开头的案例,我们第一步先共情,最重要的是你与孩子的沟通;第二步再想解决的办法,还不到2岁的孩子没轻没重的摩擦多了去了,并不一定是哪个孩子的错、哪个孩子的故意,而是他们根本控制不好力度。跟对方的家长沟通一下让对方的孩子注意力度,下次一起玩时家长在场,摩擦发生后及时疏导宝宝的情绪,明天照样happy的一起玩耍。

关于“共情”的力量,我听过一个很美的故事。

一位老人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呜咽,他刚刚失去了老伴儿。男孩看到此情,跑过去看个究竟,他爬到老人的腿上,静静地坐在那里。奇怪的事情发生了,老人一下子就觉得好了很多,情绪也稳定下来。后来,男孩的妈妈问他对老人说了些什么,男孩答到:“我什么都没说,只是帮他哭泣。”

各位妈妈,你愿意帮孩子“哭”吗?

2020-10-26 21:10:47
0